Cononico

November 16, 2022

關於歐億5平台>

歐億5官方在線客服_液化氣鋼瓶瓶體本身愛炸嗎?

汽車着火油箱很容易炸嗎?

加油站使用手機會爆炸嗎?

把煙頭扔到汽油里會炸嗎?

扔個煙頭就能把泡沫點着嗎?

那個拿着濕毛巾從火場逃出來的人正在接受採訪,你真的以為是濕毛巾救了他嗎?

……

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張口就來:“那當然了!”

“那當然了!”,答案全錯了,這些錯誤的認識從哪來?為什麼大家“集體犯錯”卻又渾然不覺?是誰在炮製錯誤並愚弄大眾?

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主要在於人具有發達的大腦。認識是智慧的產物,認識首先來自於智者。

對於安全的認識,就如對其他很多東西的認識一樣,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譬如,世界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着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安全,即便再高明的研究者,他也不可能始終盯着所有的變化並把它們全部吃准把透。更何況,有些所謂“高手”“大咖”“專家”“高工”,只不過是一個組織認定和自我標榜的標籤罷了。包括我自己,我始終認為面對蒼蒼茫茫的安全知識大海時,我是無知的,所以當有權威長者教訓我“你先去好好學一下什麼什麼”的時候,我就更加確信了自己的認識。

專業研究者研究的就是專業,安全研究者研究的就是安全。作為一輩子從事安全專業工作的人,尤其是靠技術吃飯的人,他們對專業安全的認識是關鍵的,他們對專業問題的回答是要命的,毫釐之間,一不小心,他們要麼是護佑蒼生,要麼會害人無數,所以,對於安全的估量要盡量做到保守,對於安全的回答要盡量做到保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早一點的時候,有些安全認知的“頭雁們”或許並不比普通大眾高明什麼,對於連他們自己都拿不準的東西,他們當然有理由去炮製最保守、最保險的答案。他們這麼做了,管理者也採納了他們的答案,他們的話被寫進書里、印成標語,大街小巷流傳着。在別人的羡慕和吹捧中漸漸陶醉,這些人最終以為自己的答案就是真理。

後來者,他們認真地看書、謙卑地聆聽,在前輩和老師面前,他們必須裝扮成絕對聽話、絕對服從的小學生,否則,考了滿分也沒用。

這樣到了後來,當初那些最保守的認識還真的就變成了沒人敢去質疑的真理了。並且,它們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持久弘揚和大肆宣傳中得到鞏固,直至到了今天不可撼動、人人堅信的高山仰止。不用說,如果有哪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敢站出來吱一聲,他很快就會被人攻擊。

文人不用刀,

整人有高招。

三句兩句話,

讓你死翹翹。

二八調子、修養不夠的文人最是可怕,你根本得罪不起。

大概3年前,我質疑關於濕毛巾的消防宣傳存在問題時,當時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我使勁頂着,堅持呼籲,到後來很多人的認識變了,我這才舒了一口氣。而當初那些保守派呢,他們當然不甘於失敗,他們正躲在某個角落裡等着扳回一局。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或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這都是科學探索的思路,你不能說誰對誰錯,你只能把它們放在具體的應用上去衡量恰當與否,其中,“看療效”是最好的評判標準。

比如,這两天我所發表的雷人觀點——現在看來,家用普通液化氣鋼瓶瓶體本身(不包括閥門)在火災中並不想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爆炸,這讓一些人很難接受。

其實,易炸不易炸,在我看來確實沒那麼複雜,你只要看一看,在被火燒時,究竟是罐體炸開的多還是罐體沒炸開的多就行了,100個裡頭,假如有90個沒炸,有10個炸了,你能說它很容易炸嗎?這两天我問過一些搞滅火和火調的同行,他們均認為“真正罐體炸開的確實是少數”。

罐體究竟炸不炸,這裏頭有很多影響因素,研究這個問題起碼有3種途徑,一種是理論推演,一種是實驗研究,一種是實證調查,而我們在滅火和火調中所見到的真實,便是其中的實證。

如果罐體容易炸,我們為什麼看到了更多的不炸?這該怎麼解釋?誰都知道可能會炸,誰都知道可以炸,誰都知道一炸就可致命,誰都知道液化氣很危險,然而,討論“易炸不易炸”的問題,能用“危險性很大”來代替嗎?

跟着感覺走,這不是科學研究,這是赤裸裸的麻痹。

我贊成不能輕易告訴公眾這東西“不易炸”的觀點,但我也同時不贊成未經深入研究就想當然地告訴人們這東西“很易炸”的觀點,科技的今天,已經讓我們有了很多更加接近真相的辦法,遺憾的是,很多人直到死去,都不肯去扔掉那些古老的遺物。

我現在只能告訴公眾,液化石油氣很危險,使用時千萬注意安全。但我希望有關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們,一定不要再自以為是、自欺欺人了,大家應該放低身姿、靜下心來去研究,接近真相從而改進安全宣傳。

我很佩服南京消防和上海所的求實作風,看看人家怎麼做的,再看看那些理論家是怎麼說的,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好了,說到這,咱就調研一下,在火場中,你見到的事實是什麼?請告訴我,是瓶體炸開的多、還是瓶體炸開的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