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億5正規的嗎_消防訓練:消防員體能訓練,是否應該考慮相容性?
體能訓練
體能訓練的意義
許多人運動的目的僅止於動動筋骨流流汗,對於長期效果並不抱太大的期望,這樣的運動對於抵抗退化和衰老通常也沒有什麼具體的好處。
頂多就是比靜態生活好一點而已。以這樣低的期望來從事運動,大概就不會想要知道什麼“訓練相容性”的問題。
但是,作為消防員,如果你期望你花在運動的時間是有長期累積的效果,一年會比一年進步,能夠勝任消防救援任務,而且到老年的時候身體還比沒有訓練的年輕人強壯,那你可能會想要多了解一點科學化訓練的技巧。
訓練相容性,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訓練技巧
所謂的訓練相容性(Compatibility),指的是同時做不同的訓練時,兩種訓練同時產生進步效果的程度。
訓練如果相容,當然皆大歡喜,但是很多時候訓練是不相容的。
很多時候在同一時間或短時間以內做了效果非常不同的訓練,結果可能會因為某些潛在的生理機制,造成身體無法「消化」運動的刺激,導致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訓練變成無效。
由於這現象背後的原因來自於兩種不同訓練的相互干擾,因此也被稱為干擾效應(Interference)。
最常見的干擾效應,就是把以肌肉生長為目的的重量訓練,和促進心肺功能的耐力訓練,同時或短時間內做完。
例如許多消防隊的訓練安排,通常包括了把每一台力量訓練器材推一推或拉一拉,用3組10下或是做到力竭的方式「練肌肉」,接着再到跑步訓練半小時或一小時的「心肺」。
這樣的訓練方式很容易就會產生干擾效應,也就是說,使用這種模式的運動者,很可能會失去大部分的力量訓練效果,僅得到少部分的心肺訓練效果。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
其實是因為不同的訓練模式,其實傳遞了不同的信息給身體,而當兩種信息的方向差異太大,身體無法兼顧的時候,就會選擇性地放棄一部分效果。
運動訓練學告訴我們,人體並不是在訓練的當下產生訓練效果,剛剛壓完重量的人體可能是最無力的,剛剛跑完耐力跑的心肺可能是最累的。
訓練中其實是人體「接收信息」的過程,力量訓練傳遞的信息是體外重量的壓力強大,我必須提高身體結構的強度,以及動員身體組織對抗外力的能力。
所以,必須提高骨質、肌肉和神經系統,這是一種「合成新組織」的過程。
耐力訓練傳遞的信息卻大不相同,耐力訓練的過程中,對抗的阻力都很小,但是持續動作的時間卻很長,身體並沒有感覺到對抗壓力的需求。
但是卻有十分緊迫的「能量輸送」需求,大量的能量消耗使得身體的循環系統疲於奔命,拚命把各種能量物質和氧氣輸送到運動中的肌群。
這種刺激給身體傳遞的信息是,我需要最高效率的能量輸送,因此必須提高心肺功能,同時『降低身體質量』。
因為同樣的循環網絡如果覆蓋較小的肌肉體積,就會有較高的輸送效率,如果需要覆蓋較大的肌肉體積,則就只會有較低的輸送效率。
因此,在心肺功能進步的同時,也會降低部分肌肉質量,所以,這是一個「分解舊組織」的過程。
當「合成型」的信號和「分解型」的信號在短時間輸入身體,而且兩者的刺激都很強烈,同時競爭了有限的恢復能力,身體無法兩者兼顧,就會選擇性的適應其中一者。
而通常都會是訓練強度較低,用力較少的項目會得到適應。
因此,當肌肉生長型的力量訓練,和長距離耐力型的心肺訓練同時對身體釋放信號的時候,通常肌肉生長的訓練會被忽視,等於做了白功。
而耐力的訓練則有可能因為力量訓練造成的疲勞,導致耐力訓練的品質也降低。
所以,我們知道訓練不相容性的組成至少有兩個部分:
第一是,同時間對身體釋放了相反的刺激信號。
第二是這兩種信號的刺激總和,超過身體能夠恢復的能力。
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身體接收到超載的同類信號,結果不是不相容,而是過度訓練,如果身體接收到相反但是輕微的信號,結果也不是不相容,而是無效訓練。
只有在短時間內做了兩個效果相反的訓練,而且都做得很認真,才會出現相容性的問題。
理解什麼是「相容性」或「干擾效應」之後,接下來就必須探討因應之道。
如何避免訓練不相容性,我們可以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看。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要讓不同的訓練有各自的恢復時間。
用一個最粗淺的估計,心肺訓練的恢復時間大概需要8小時左右,而力量訓練的恢復時間大概需要48小時至72小時左右。
(請注意這是一個非常概括的估計,真實世界里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影響恢復,不過為了方便說明,暫時先使用這個大概的估計数字)。
因此,有人相信只要將力量訓練和心肺訓練放在不同的訓練日,且心肺訓練先行,力量訓練跟在其後即可
例如周一練心肺,周二練力量,周三休息或做恢復型訓練,到周四的時候應該又可以開始下一次心肺訓練。
如果時間不允許,非要把兩種訓練放同一天的話,也可以將心肺訓練放在清晨,把力量訓練放在傍晚或晚間,然後隔日休息。
這種微觀角度的微調到底有沒有效,理論上和實操中發現並不一致,目前只能當作大原則,實際應用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不過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其實問題似乎變得比較簡單,一切還是回歸到訓練的目的,訓練是為了盡可能達到「長期的健康與強壯」。
長期健康強壯,就需要好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以及運作順暢的能量輸送系統。
乍看之下,這好像表示重訓和跑步是人人都應該要採取的運動方式。
但是,研究上也显示,在心肺功能方面,能夠帶來健康效益的心肺功能,其實遠低於耐力选手所具備的心肺功能。
以男性的最大攝氧量為例,如果最大攝氧量未達40ml/kg/min的話,的確不算是一個健康的狀態,但是最大攝氧量40ml/kg/min以上的人,和最大攝氧量70ml/kg/min以上的人,在耐力運動成績上可能有很大差異,但在健康方面卻沒有太大的差異。
因此,我們要知道,以維持健康或完成消防救援任務為目的的心肺訓練,其實並不等同於參加鐵人三項的耐力訓練。
事實上,研究显示光是從事完整的「力量訓練」,在搬重量、舉重量的過程里,其實就已經足以達到不錯的心肺功能。
額外增加耐力跑或是長時間的騎車,通常是耐力选手才會需要的訓練方式。
請不要把這樣的論述視為詆毀耐力運動項目的言論。
事實上,想要維持強壯的肌肉也不表示你必須變成健力选手。但是,在分析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對「消防員」的效益的時候,我們清楚地發現。
力量訓練具備了健康所需的心肺訓練效果,但是耐力訓練卻無法提供維持肌肉骨質和提升神經系統功能的效果,大量的耐力訓練甚至是一個加速流失肌肉的過程。
因此,對於消防員來說,應該要將重心放在力量訓練,當肌肉骨質都很強健了以後,有餘力才考慮額外的耐力訓練。這樣,也就比較不用擔心相容性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