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億5平台已註冊入口_河南省應急救援協會:今年死傷驢友24人 安全不容忽視
“不管怎樣回歸自然和挑戰自我,最終都要回家。”這是戶外運動圈裡流行的一句話。作為一個“井噴式”發展的新型旅游業,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了戶外運動中。,驢友遇險甚至遇難的事故緣何一再發生?誰該為驢友的戶外冒險埋單?如何規範和完善本為健康休閑的戶外探險行為? 鄭報融媒記者石闖,
“不管怎樣回歸自然和挑戰自我,最終都要回家。”這是戶外運動圈裡流行的一句話。作為一個“井噴式”發展的新型旅游業,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了戶外運動中。
然而,多地頻頻發生驢友遇險事件,河南省應急救援協會給記者獨家提供的數據显示,2016年,該協會參与山地救援33起,救助受困群眾435人,其中受傷17人、死亡7人,基本與去年持平。
分析這組數據后發現,出事地點大多在嵩山、太行山等未開發的野山,時間也大多在周末,出行方式也很隨意,發帖約伴、跟帖出行。為營救被困的驢友,當地消防、應急救援等不僅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營救人員也面臨着巨大風險。
驢友遇險甚至遇難的事故緣何一再發生?誰該為驢友的戶外冒險埋單?如何規範和完善本為健康休閑的戶外探險行為? 鄭報融媒記者石闖
“一腳踩空跌落下去,差點丟了命”
“跟大自然比起來,人太渺小了。”在一個周日晚上,成功下山後,驚魂未定的陳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了一條信息。
陳女士在鄭州工作,她沒想到,今年第二次與朋友結伴去登封爬山,就出現了這種意外。此前幾日,她和朋友從網絡論壇里看到“AA約伴爬嵩山”信息後跟帖報名。12月18日早晨6點多,他們從航海路帝湖門口乘坐大巴出發,一起同行的還有30多人。
寶珠峰位於嵩山群峰之中,線路崎嶇多變,攀越難度中等。陳女士說,她的朋友張先生40多歲,體質很好。上山時經過陡峭、斜長、光滑的石壁,只能用手緊握繩索,腳慢慢向上攀登。“很驚險刺激,在經過了寶珠峰最危險的一段后,大家的腿還發軟,不過鬆了一口氣。”
孰料,下山時卻出了狀況。下午5點,他們經過一處岩體突起的邊沿,腳無處可蹬,只得等待身邊驢友鋪好繩子后再一點點下移。“腳下是懸崖,很陡,不敢過,可他看見有驢友過,認為沒事,試一下。”她說,不一會,聽到“哎呀”一聲尖叫,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
“一腳踩空跌落下去,差點丟了命。”張先生事後顯得心有餘悸,所幸此處懸崖僅七八米高,他趴在山崖上疼得只叫喊,動彈不得。陳女士及同伴報警求助。登封的應急救援人員趕到后立刻組織施救,將張先生抬下山,並引導其他人員安全下山,此時已是漆黑一片了。
張先生身上多處受傷,一些部位粉碎性骨折,只得住院治療。而就在同一天,在鞏義青龍山也有一名鄭州驢友受傷,河南省應急救援協會指派鞏義應急救援隊參与救援,他是在攀爬過程中不聽同伴勸阻失手墜落,導致腳踝受傷。
驢友數量“瘋漲”難掩意外之痛
“出事的大多是業餘戶外愛好者,他們或成群結隊或三三兩兩,對‘驢道’不熟悉,只顧低頭爬山,頭一仰,天黑了,然後匆忙下山,崖陡路滑,不帶手電,很容易迷路和受傷。”登封市戶外救援隊隊長王建軍介紹,出事的以下山居多,因為驢友們爬山後體能下降,下山路況更差,心裏着急,自救欠缺。
在鄭州,活躍着眾多的“驢友群”,他們喜歡與熟悉或陌生的人一起,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去探險。然而,與此相伴的,是由於部分驢友戶外運動技能不足、事先準備不夠、自救能力不強等引發的不幸事件也呈現上升勢頭。
“2016年,我們參与了20多起山地救援。僅這個月,嵩山就出現了3起驢友死亡事件,令人心情很沉重。”他說,12月5日,一男驢友攀爬嵩山時身亡;12月6日,一女驢友身亡;12月9日,一男驢友身亡。“他們都是墜崖身亡,給家庭帶來了致命打擊。”
便捷“AA同游”背後暗藏風險
“道路崎嶇,地形險惡,驢友們一旦遇險,也會給營救帶來非常大的困難。” 河南省應急救援協會會長陳水全說,他們在救援時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位置難以判斷。
作為從事戶外遇險救援的民間公益性團體,總部設在鄭州、擁有18支救援隊的河南省應急救援協會在2016年末也給自己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我們參与了林州、輝縣等多地的事故救援。” 陳水全表示,嵩山、太行山是出事最多的地方,時間也大多在周末。
該協會提供的數據显示,2016年,共參与應急救援36起,而山地救援33起,救助受困群眾435人,其中受傷17人、死亡7人,数字基本與去年持平。
“驢友們遇險及遇難的事故為什麼會一再發生?”很多人提出了疑問。鄭報融媒記者了解到,相對於三三兩兩的朋友自發去登山,許多市民更青睞於“AA結伴同游”方式。一些網友利用網絡論壇、QQ群、微信群等隨意發帖約伴出行,團隊成員並無訓練和磨合的信息。
參与的驢友隨機性很大,互不了解,年齡、身體素質等參差不齊,人數眾多。資深驢友李先生表示,如果帶領這樣的團隊去攀越難度大的山脈,“不出事才怪”。他認為,不少戶外運動出事,都與領隊缺乏經驗有關。
一名曾做過領隊或“群主”的召集人說,一般在召集帖的標題位置,召集人會標明“AA約伴”,參与的驢友們提前或上車后需交納“AA費”,這就意味着這是帶有商業性質的自助戶外游,“人數多了,收集的AA費也就多了,除去包車費、燃油費、過路費等,會有結餘,這就落入了召集人腰包,有些人甚至以此為職業,每月從中賺取幾百、幾千甚至過萬的錢。”
他說,一些召集人為賺錢想多招些人,就會對參与者放鬆要求。“這完全依靠參与者的熱情和自願,但很多人其實戶外經驗不足,沒有真正遇過險,警惕性也不高,只追求玩樂。”他說,在召集帖的前後都會寫明“活動組織者不對本次活動的風險負責”,這就是免責條款。
而另一名資深驢友也說,出發前召集人都會告知免責聲明,已經成了戶外運動的潛規則,領隊對參与的驢友只有義務而沒有責任。
監管盲區呼籲引導、規範“驢行”
“每進行一次救援,少則三五個小時,多則好幾天。”河南省應急救援協會會長陳水全提起內黃一名驢友去林州蒼龍山失蹤的事,嘆息不已。
3月12日,“內黃棗鄉戶外自駕群”網上約伴去林州蒼龍山時,一個隊友袁先生失聯。陳水全他們接到求助后立即指派安陽應急救援隊、林州應急救援隊緊急集合趕到事發地,會同消防等搜救,經過6天連續奮戰,終於和其他救援組織一起將遇難者袁先生送回。
“大家都是自掏腰包趕去救援,主要花費在燃油費、過路費、設備磨損上,這還不包括人力成本。”陳水全說,拿最常用的救援繩來說,每米30多元,50米繩就1500多元,常溫下一根繩子可用3年,但遇到高溫或低溫環境下,一根繩子壽命也就是一年。“由於我們是公益組織,每一次搜救從不收取費用,隊員往往是出力出錢,也自擔搜救風險。”
因此,有不少人產生疑問,驢友的戶外涉險行為引發各方力量救援,是不是在浪費社會資源?一些網友認為,救援費可由被救者支付,這樣讓驢友們出發前慎重考慮,杜絕莽撞。
網友“落雪”認為,政府相關部門亟須加強對戶外探險行業的引導、規範,儘快建立探險行業安全保障標準,對探險活動的組織者實行資質認定和准入制。網友“寂靜的風”表示,“驢友”們進入的是未開發的區域,但旅遊管理等政府部門有告知風險、進行勸阻的義務,應設立警示標誌、劃定禁入區域等。
“每一起事故都是慘痛的教訓。”陳水全說,“希望在社會輿論的引導下,逐步培養驢友們的自律意識,以引導公眾規避風險,增強生命安全意識。”
河南省應急救援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