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億5代理1980_救火英雄賴寧,為何教科書要將他的事迹刪除?
有一位少年,他的事迹出現在教科書中,可現今卻被從教科書中刪除,甚至連照片都從學校摘下。他,就是1988年在四川雅安市石棉縣山上救火犧牲的賴寧。他為保護國家財產,保衛人民安全,將自己短暫的生命奉獻到救援事業中。如此令人感動的事迹,為什麼會被從教科書中刪去呢?
捨身救火
石棉縣是一個靠山的小縣城,賴寧每次從學校回到家中都會經過一段山路。山裡很多原始森林,和居民區挨得很近。周圍還有很多乾燥的灌木叢和樹林,人們做飯生火遇到山風,就很容易釀成火災。
森林大火一旦生起,就很難被控制,造成難以想象的災難和損失。賴寧在上學路上目睹過數次小火災,他只要看到有火苗就會立刻上前撲滅,這對於他來說是举手之勞,更是一種保守家園的責任和使命感。
1988年的一天,賴寧在家突然聽見外面傳來嘈雜的聲音,他出門一看,不遠處山上火光衝天,濃煙滾滾,森林大火像一條火蛇一樣迅速向周圍蔓延。
廣播里急召人們去山上滅火。賴寧聽到消息沒有絲毫猶疑,馬上向火場衝去,盡自己所能和大家一起控制火勢。可是火實在是太大了,火焰甚至穿過隔離帶向他們襲來。
經過漫長的鬥爭,火勢終於被控制住了。因為控制火勢及時,縣裡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可在清點人數的時候,賴寧卻不見了。人們連忙回到山上去尋找他,最後卻只找到了賴寧的遺體。火勢太大,賴寧和其他救援人員走散,最終被大火困在深山,英年早逝。
救火事迹從教科書中刪除
自賴寧英勇犧牲后,為了紀念他,也為了讓更多的少年人學習他無私奉獻的優良品格,教科書收錄了他的事迹,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近年來,教科書卻將賴寧的事迹刪除,甚至連學校都將他的照片給取了下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近年來,關於未成年人究竟是應該以見義勇為為先,還是應該先保證自己的安全,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大多數人認為,未成年人並不具備能夠在確保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搶險救災的能力,而“一命換一命”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我們應該教育未成年人先要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以恰當的方式進行救援幫助。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課本及中小學生日常行為守則將“見義勇為”的內容全部改為“見義智為”。而賴寧的事迹與現在社會所宣傳的相違背,所以國家選擇了將此內容從教科書中刪除。但這絕不意味着這種思想和品格是不值得我們學習的。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有克己奉公,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也是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優良品格。
賴寧事迹被刪背後的現實意義
從前教科書和媒體宣揚的都是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這使我們從小便對英雄人物有種嚮往,不自覺地想要向他們靠近,在遇到險情的時候,有些人甚至會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
生命是平等的,我們不想看到任何一個鮮活的生命逝去,也不想看到為了拯救生命而搭上生命。科學救援,減少盲目施救,設置應急預案,加強事前防範……這些重任不應該由未成年人來承擔。
首先,未成年人的能力不足。我們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險情多半是施救難度較高的,需要一定的技術和體力才能完成施救。而未成年人的體力以及救援知識都是相對來講比較欠缺的,他們在遇到險情時的自救能力尚且不足,更惶談進行救援活動。
其次,未成年人是社會需要保護的對象。在遇到險情的時候,未成年人應該是最先得到救助的弱勢群體。我們不能把救援重任壓在我們重點保護對象的肩上。在險情面前,我們應該首先保護好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
然而當未成年人真的遇到險情時,不應該一味地只顧自己的生命安全,而置他人於不顧,他們應該做的是馬上向附近的成年人呼救,並在確保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施救措施,做到真正的“見義智為”,爭取在傷亡最小的情況下完成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