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億5代理1980_消防解疑:火災中用濕毛巾捂口鼻逃生是錯的嗎?
“逃離火災現場時,需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是一種誤導?
近日,一則講解消防安全的視頻
在網上引起熱議。
近日,在國家博物館舉行消防綜合演練活動上,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會消防工作指導處負責人司戈現場講解消防安全知識時談到:
火災疏散時常見的一個嚴重誤區,就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穿越濃煙”逃生。
為什麼濕毛巾捂口鼻逃生存在誤區?
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會消防工作指導處負責人司戈:
濕毛巾捂口鼻的做法是大約100年前從美國傳來的,當時高分子材料少,有毒煙氣少,如有輕微煙氣,用濕毛巾捂口鼻可以通過。現在建築材料發生變化,逃生方式也應改變。正確做法是盡量不穿過濃煙,尋找能夠安全逃生或等待救援的地方。
這個視頻一出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有網友表示,濕毛巾不是萬能的,大火中的濃煙真的非常可怕;也有網友表示,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用濕毛巾做一些防護總比沒有防護的好。
消防員實測有局限性
北京通州消防支隊消防員祁興龍曾三次採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方法在充滿濃煙的場景進行試驗,他發現該方法雖然有局限性,但可以讓置身火場的人保持鎮定,也能抵擋一定的刺鼻氣味。
“一般來講,如果人在火場內聞到這些刺鼻的氣味,就會打噴嚏或者咳嗽。這種情況下,人的呼吸頻率就會變快,短時間內吸入有毒氣體的幾率也會更高,便形成了一個死循環。如果此時有一條濕毛巾捂住口鼻,在煙量不濃的情況下,可以起到鎮定頭腦和抵擋刺激性氣味的作用,也能讓人的呼吸頻率更加平穩。”
“火災現場產生的幾種致命氣體中,一氧化碳是無法溶於水的,這就是濕毛巾捂口鼻這一方法的局限性。”祁興龍建議,逃生方法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關鍵是防患於未然。從專業消防的角度來說,建議市民家中準備一些滅火器和逃生面罩等專業器材。
最後,咱們總結一下:
其實就是,
千萬不要以為有濕毛巾就可以
無所顧忌的穿越濃煙!
濕毛巾是否有效得看具體情形,
但有勝於無。
在高溫和濃煙條件下,
濕毛巾確實起不到多大作用,
但在火災初始階段或者等待救援時,
濕毛巾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火災逃生,這5種錯誤千萬別犯!
火災發生難免着急,很容易出現錯誤的逃生行為。以下火災中五種常見的錯誤行為,千萬別犯:
1.習慣心理,即原路逃生(×)
公共場所的旅客、顧客、遊客對環境不熟,對避難路線不了解,當發生火災的時候,絕大多數是奔向來時的路線,倘若該通道被煙火封鎖,就再去尋找其他入口。殊不知,此時已失去最佳逃生時間。
因此,進入公共場所時,一定要對周圍環境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進行必要的了解與熟悉,確保一旦發生火災可以快速自救逃生。
2. 向光心理,向亮的地方跑(×)
在緊急危險情況,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決定,總是向著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但這些地方可能是危險之地。因為火場中,90%的可能是電源已被切斷或已造成短路、跳閘等,光和亮之地正是火魔肆無忌憚地逞威之處。
正確方法是,沿着“安全出口”發光指示標誌的指引下向最近的安全出口逃生。
3. 從眾心理,危機時刻沒有自己的判斷(×)
當人的生命突然面臨危險狀態時,極易因驚惶失措而失去正常的判斷思維能力,當聽到或看到有人在前面跑動時,第一反應就是盲目地緊緊追隨其後。
常見的盲目追隨行為模式有:跳窗、跳樓,逃進廁所、浴室、門角等。
4. 自高而下,習慣往下跑(×)
當高樓大廈發生火災,特別是高層建築一旦失火,人們總習慣性認為,火是從下往上着的,越高越危險,越下越安全,只有儘快逃到一層,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
殊不知,這時的下層可能是一片火海。特別是只有一條疏散樓梯、不具備防火防煙功能的老舊民房,是非常危險的。
不要盲目沿樓梯逃生,可在房間內採取濕毛巾捂口鼻、往門上澆水冷卻、往有新鮮空氣的陽台躲避等方法,告知119你的具體位置,等待消防人員救援。
5. 冒險跳樓(×)
當選擇的路線逃生失敗、火勢愈來愈大、煙霧愈來愈濃時,人們很容易失去理智,有些人會選擇冒險跳樓。
即使樓下有救援氣墊,一般的氣墊也只能承受6層及以下高度,從6層以上高度往救援氣墊上跳,相當於沒有安全保護,後果和樓下沒有救援氣墊就跳樓相差無幾。
高層建築火災逃生,你要知道這些!
現在城市高層建築比比皆是,發生火災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跑。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在高樓里遭遇了火災,你該往哪裡跑,是向上還是向下?
失火時應該往上跑還是往下跑
火場中大多數傷亡是煙氣所致,煙氣上躥的速度極快。比如,一棟100米高的建築物,半分鐘的時間煙氣就能到頂層,這正是高層失火逃生難的真正原因所在。
專家建議,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判斷火勢,放低體位迅速疏散。尋找消防通道,向著遠離火源方向逃生,萬萬不可搭乘電梯。盡量不向樓上逃生,因為大部分高樓的樓頂露台是鎖死的,等發現的時候,就錯過了最佳逃生時機。如果已經有煙氣在蔓延,應當攜帶打濕的毛巾,並多摺疊幾層后捂住口鼻,阻隔有毒煙氣進入呼吸道,然後放低體位迅速逃離。
當你向下面樓層逃生時,發現火源在更下方的位置,這時候切記不要去穿過起火點,因為火場中心溫度可高達1000攝氏度。這時候要做的是,迅速向上面樓層移動,尋找一個合適的“避火點”。
首先,不能選擇沒有窗戶的小房間,比如洗手間、儲物間,沒有窗戶的房間可能會導致人窒息。
其次,不能去裝有防盜網的房間,這會給消防員施救帶來困難。最佳的“避火點”是選擇在靠近樓房主幹道的房間,不要大聲呼救,以免消耗更多氧氣,吸入過多的一氧化碳和氮氣。
發生火災時,無論你在哪個建築物里,只要在三樓以上,地面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話,不可盲目選擇跳樓逃生。所處的樓層不高的話,如果是在白天,應當尋找衣服、床單或布條,擰成繩拴在室內牢固物體上,緩慢沿外牆爬下,但要切實將床單、衣服、布條等紮緊,避免其斷裂或結頭脫落;如果是在晚上,應當使用手電筒或其他光源引人注意,但是不可以使用打火機,因為在火場中,打火機並不明顯,並且會導致可燃氣體爆炸。高層居民在遇到火災時,第一時間自救至關重要,學會使用消防器材,是大家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火災帶來的危害人人都懂,但在日常生活中,消防安全卻容易被忽視,往往要等到發生了事故,造成了損失,才會回過頭來警醒。這就是因為沒有把防範火災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所導致。水火無情,希望每一個人都增強自己的消防安全意識。
濃煙是火災中的“奪命惡魔”
很多人以為,發生火災時,對人傷害最大的是燒傷,其實濃煙才是火災中致人死亡的最大危險因素。
濃煙致人死亡的元兇是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濃度達1.3%的空氣中,人吸上兩三口氣就會失去知覺,呼吸13分鐘就會死亡。而常用的建築材料燃燒時所產生的煙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高達2.5%。此外,火災中的煙氣里還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另外還有一些材料,如聚氯乙烯、尼龍、羊毛、絲綢等纖維類物品燃燒時能產生劇毒氣體,對人的危害更大。
同時,火場中的濃煙和氣體還會造成吸入性損傷。吸入性損傷,就是指熱空氣、蒸汽、煙霧、有害氣體、揮發性化學物質中某些化學成分被人體吸入后,造成呼吸道、肺實質的損傷,以及毒性氣體和物質吸入引起的全身性化學中毒。輕度吸入性損傷多限於口鼻腔和咽部,臨床可見含炭粒的痰液,口腔紅腫、時有水泡,喉部常有輕微疼痛和乾燥感。中度吸入性損傷主要侵及咽、喉和氣管,常伴有聲音嘶啞,上呼吸道發紅、水腫。重度吸入性損傷往往傷及支氣管、細支氣管和肺泡,造成氣道黏膜脫落、肺水腫、肺不張等,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
謹記燒傷急救“四字訣”
一旦遇到燒傷的情況,大家一定要及時就醫,不過,在就醫之前,大家應該採取哪些急救措施來減輕傷害呢?下面我們為大家科普燒傷急救的幾點原則。
燒傷請謹記急救“四字訣”:“脫”“沖”“裹”“送”。
“脫”指的是燒傷后第一時間脫離致傷物,立即撲滅火焰、脫去燃燒衣物。
“沖”指的是用自來水沖洗傷口,並持續用冷水沖,這樣能使局部快速散熱,降低創面殘餘熱量對皮下深部組織的傷害,減輕疼痛。
“裹”指的是用潔凈毛巾濕敷並包裹創面,預防創面污染及再次傷害。
“送”是指及時送至醫院,切記燒傷面積較大或病情較重的,可能會引起休克,一定要保持輸液狀態轉移,以防休克后無法輸液。
若是被爆竹燒傷,那麼,急救措施則需要在“沖”和“裹”中間加上一個“泡”字。
“泡”指的是在被煙花或爆竹燒傷或燙傷后,應儘快用大量自來水或乾淨冷水沖洗浸泡至少半個小時。這一步是非常關鍵的,一方面,可以減少燒傷者的灼痛感,減少皮膚表面殘餘的熱量;另一方面可以迅速消除致傷因素,緩解創傷疼痛。
燒傷事故時有發生,我們不僅要學習燒傷的急救措施,更要提前預防此類事故,降低燒傷發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五種人群的預防措施:
第一,嬰幼兒。嬰幼兒需要細心照顧,應將熱源移至嬰幼兒不易碰到的地方。
第二,學齡前兒童。預防學齡前兒童燒傷應該將火柴、化學物品等放在兒童不易拿到的地方,教育孩子認識關於火、熱液、電的危險性。
第三,青少年。需要指導青少年正確用電,積极參加學校組織的救火演習等。
第四,成年人。成年人在使用酒精、安裝電氣線纜、使用煤氣時,應時刻提高警惕。
第五,老年人。老年人要多參加社區教育活動,兒女應當多加關愛,經常提醒老人要預防火災。
關於燒傷發生時的急救措施,很多人迷信“土方兒”和“偏方兒”,遇到燒燙傷的第一反應是自行塗抹牙膏、碘酒、紫藥水等,並且認為這樣的“土辦法”更加有效。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若是燒傷后在創面上擅自塗抹藥物,不僅不會起到治療燒燙傷的作用,有時還會掩蓋創面,使醫生無法立刻確定創面大小和傷口深度,甚至導致細菌滋生和創面感染,讓病情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