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onico

April 30, 2023

歐億5平台註冊鏈接>

歐億5平台在線註冊_消防評論:談談火災與火的本質

火是什麼?火災是什麼?現在有人可能覺得這就像吃飯穿衣一樣簡單,問這些問題很弱智。

火是伴隨着地球的形成而來到自然的,所以在人類剛一誕生的時候,火就已經在地球上等待人類長達45億年之久了。蒙昧的人們剛剛睜開眼睛,他們還沒有認識到,托着他們身體的那支搖籃,是一顆正在燃燒着的碩大星球。

人總要靠吃東西活着,而原始人只能靠採摘野果、獵捕動物為生。某天,幾個人正在逮一隻兔子,忽然,噼噼啪啪、黑黑壓壓的就來了。與驚悚的異響和滾滾的濃煙幾乎同時到來的是令他們更加驚恐的光、難受的熱和嗆人的怪味……。

幾個夥伴倒下了,剩下的一個僥倖逃了回來,他正向同類講述剛剛發生的那一切。語言的雛形已基本形成,他歐歐的叫聲讓人們意識到他遭遇了危險。一着急,他還撿起一段樹枝在地上畫下了那個怪獸的樣子——中間高、兩側稍低,像山峰,但更像跳動的火焰。這便是甲骨文的火。

我相信,像人、山、水、火等文字,一定是最早被人類發明出來的。語言的傳播和記憶有很大局限,而文字的出現恰好能改變這些局限。這就是文字的意義。

在不斷遭遇侵襲之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了火的危害。火能焚毀植物、燒死動物、破壞家園、使人死亡,但早期的人類卻對它束手無策。於是,迷信出現了。那時的人們只能認為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自然與人類,古人把它叫做上天,或者是神,神話便由此而來。從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到被人供奉的火神祝融,實際上都反映了人類對火的原始認識。

幸運的是,人類在遭遇火難時也同時發現火有很多好處。比如,火可以帶來溫暖、火可以照亮黑暗、火還可以燒烤食物使之味道變得更美、也更容易消化等等。於是,貪婪的人們便想到了控制和使用火。最初是引自然之火種進入到人的生活,再後來便是鑽木取火和燧石取火等,這是人類文明史的巨大進步。

現在的人們知道火的本質是燃燒,這得感謝一個叫做拉瓦錫的人,是他發明了燃素——氧。研究的結果是,任何燃燒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可燃物、氧和一定的溫度。如果是持續的燃燒,那還必須有第四個條件,即不受抑制的鏈式反應。這些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燃燒的充分條件。

從化學科學的角度看,火是一種有發光、放熱等現象伴隨的化學反應,有時還有煙。現在的人們正是運用光、熱以及由此轉化的動力等來利用火的。遺憾的是,直到現在人們也依然不能夠完全控制火。這其中既有客觀上受認知的限制人不能擺脫自然束縛的原因,更有即便有了認知但因疏忽大意等造成的失火。於是,火災伴隨了人類社會的全過程,並且直到未來。

那麼,什麼是火災呢?

關於火災,普通百姓有普通百姓的樸素認知,專家學者有專家學者的人造定義。過去我所看到的,先是學界把火災定義為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後來,2014年的國家標準《消防詞彙第一部分:通用術語》(GB/T5907.1-2014)又把火災的定義改成了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事實上,對於火災的認識,學術界一直存在或潛或顯的爭論,燃燒觀與災害觀這兩種觀點其實一直共存。

由此看來,自以為聰明的、富有創建的、高傲的人們,即使在火災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上也還是模糊的、甚至是無知的。這簡直是個笑話,更是一個悲哀。

火災究竟是什麼呢?建議專家學者們還是走出辦公室來到老農的炕頭上去坐一坐,因為在百姓對事物的樸素認知里或許就掩藏着科學的密碼。

你問老農:什麼是火災?老農會說,這有啥好說的?火災就是着火了、把家給燒了、造成了損失啊!儘管這老農的回答是片面的,但他的回答卻道出了火災的本質。

老農講了,火災發生的前提首先是着火。什麼是着火?這是個稍微有趣的問題。語言這東西是人對事物的認知經過大腦的整理並通過喉舌的動作發出聲音用來傳達思想觀點的。既然語言要依靠人,那它就脫離不了主觀,因此很多語言會具有不可靠和不嚴密性。

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個音節或者是多個它們的集合,在甲那裡是一個意思,在乙那裡是一個意思,在丙那裡又是另外一個意思,這就是語言的歧義。儘管全人類一直在努力消滅歧義,但你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語言的歧義貌似隨着科學的進步在不斷減少,但實際上卻也隨着新發現的增多而不斷增多。此消彼長,歧義永存,所以誤會和爭吵總是難免的。

回過頭來再說什麼是着火。儘管着火必定包含着燃燒,但很顯然,着火與燃燒在老農那裡並不是一碼事。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接受不接受,燃燒是一種客觀現象。燃了就燃了、燒了就燒了,這個客觀真實並不摻雜任何人的主觀因素,這是從自然科學研究的範疇得出的一個結論。

現在老農沒有說燃燒,他說的是“着火了、把家給燒了”。說這話的時候,這老農顯然對於“着火”這種燃燒是持抗拒態度、不情願態度的。那麼,是所有的“着火”都是人們所不希望發生的嗎?當然不是。火箭要上天,人們要專門給它點火,點着火,這是火箭上天的前提。所以你看,着火這個詞本身在不同的應用背景下,在人的主觀接受上就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態度。

分析來分析去,人們對於火這個字總算沒什麼大的爭議了,但對於像起火、着火、燒起來等詞語,在不同背景、不同場合下確實會存在語義辨析的問題。

燃燒是自然科學的範疇,火災卻是社會科學的範疇。更確切地說,火災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範疇。火早於人類而誕生,燃燒先於人類而存在,但如果沒有“人”的參与,再猛烈的燃燒也絲毫談不上是火災。這很好理解。

太陽一直在燃燒,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上控制不了它,太陽的燃燒在給人類提供好處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某些害處,比如有害射線等等。但誰都知道,直到現在也還沒有哪個人說太陽的燃燒是火災,因為它距離人類實在是太遙遠了。

就像某些火山內部一直在燃燒一樣,某些地下煤層千百年來一直在燃燒,煤炭的燃燒對於需要能源的人類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但人們在時間和空間上也確實沒法去控制它,當然也就沒法稱之為火災。

此時此刻在無人涉足的某片原始森林可能正在發生着猛烈的燃燒,人們也沒法叫它火災。

還有,即使在日常生產生活的“小事”中,人們對於火災的界定其實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張三吸煙不小心把衣服燒了個洞,老婆在罵他,但似乎沒人說這是一起火災。可是,如果張三吸煙不小心把衣服燒掉了一個袖子,這算不算是火災呢?如果燒了整個衣服甚至還蔓延到了床上把床鋪給燒了,這算不算火災呢?由此看來,在災與非災之間,確實有個價值判斷問題。然而,對於火災的界定,我們目前還停留在無意識的憑感覺的認知層面,這其實是很不應該的事情。火災統計,統計什麼才算對呢?火災調查,怎樣確定調查範圍才算對呢?目前還沒人能說清楚。

現在再回到火災的定義上來。如果按照現在所謂國標的說法把火災定義在燃燒的屬性里,那麼它與先前界定在災害範疇里的認知顯然在哲學意義上是完全相悖的。對於消防科學而言,我們究竟是應該研究燃燒呢還是應該去研究災害呢?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小小的定義,因為正是這個看似可有可無、看似可左可右的定義,它恰恰或大或小、或強或弱、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着人們的思維進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這其中就包括對於消防的科學研究。

我支持災害觀的觀點,我反對燃燒觀的觀點,但我不主張完全禁止在某些較小的範圍而不是整個消防範疇裡頭都運用燃燒觀。災害觀的本質是“火災”,燃燒觀的本質是“災火”,用災火代替火災,這顯然是非審慎的、不負責任的。這種不求甚解的做法會給整個消防工作會帶來災難,在過去也確實帶來了災難,甚至是付出了巨大生命代價的災難。在以後的文章里你會看到我說這話的依據是為什麼。

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是我本人支持災害觀,它關於火災定義的表述也依然是存有商榷探討的空間的。

比如,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時間量是什麼?空間量是什麼?災害的度量有沒有標準?什麼是災?什麼是害?什麼才算災害?毫無疑問,一旦解決了這些疑問,人們對於火災的認識也就上升到了一個科學的嶄新的高度。我期待着這個新高度的早日到來。

在博鰲研究論壇年會消防安保之間隙的一點思考,拿來分享,希望您的喜歡,歡迎繼續關注。今天就寫到這。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