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億5代理1980_防火防盜防河南?浙江人浮躁會滋事
導讀:防火防盜防河南?浙江人浮躁會滋事,「十個河南九個騙,總部設在駐馬店」這個老順口熘就是中國地域歧視的表現之一。,
導讀:防火防盜防河南?浙江人浮躁會滋事
每到春節后的二、三月,「省籍」議題,或多或少又會進入台灣公眾討論的議題範圍,而「省籍情結」也成為伴隨戰後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鍵詞。但省籍問題不只台灣有,在「省」這個概念發源地的對岸,對特定省籍的差別待遇可說是司空見慣,而這種同族內的差異歧視,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被「黑到不行」的河南人
「十個河南九個騙,總部設在駐馬店」這個老順口熘就是中國地域歧視的表現之一。
河南在許多台灣人的印象中,大概只剩下歷史、地理課本中的「中原」概念,的確,中國文明起源自自古被稱作中原的河南,然而這個「中國的中國」,卻是今天在各省中「被黑」最慘的。深圳警方甚至在 2005 年掛出宣傳標語,稱「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和「凡舉報河南籍團伙敲詐勒索犯罪、破獲桉件的,獎勵 500 元」。
在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許多公司行號貼出招募告示時,竟然會大喇喇的標出:「不招河南人」,或者委婉一點「我司河南籍已招滿」這些字眼;就算沒寫的,也有的在面試時看到簡歷中籍貫是河南,直接說出:「抱歉,我們公司不招河南人」。甚至有河南籍的大學生到外地讀書時,被同學調侃的問:「你們河南人是不是專偷井蓋?」
隨便問問你身邊的對岸朋友,或許會聽到:「因為河南人特別難搞,很多騙子都從河南來。」還有些人會說出:「人人都該防火防盜防河南」這種讓台灣人丈二金剛摸不着頭緒的段子。
這樣全國性的奇怪現象,更讓河南人氣到寫出了一本專書《河南人惹誰了?》來跟全中國人民辯駁,河南人沒這麼糟糕;還有河南球迷在球場上掛出:「你爹你娘你祖宗全在河南,防火防盜防河南純屬扯澹」的標語來抗議。
計劃經濟下,被犧牲的農業省
但其實這種大規模的妖魔化河南,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過去河南被定位為農業省分,教育資源也不如其他省分多,加上中國過去綁住农民的戶籍制度,使得河南人難以「轉型」。而改革開放后,沿海的省份高速發展,許多來自河南純樸的农民工到外地打工時,與各省當地人民起了摩擦,窮困的农民印象也成為其他省分瞧不起他們的原因。
此外,河南也是第一個被揭露出「農村賣血,共用針頭」而導致艾滋病傳染爆發的省份。即便日後有其他省分的農村也爆出相關問題,但是「愛滋農村」已經成為河南的刻板印象,也加重其他省分人民對河南的歧視。
甚至有一說,河南代表的農業性質跟中原印象,在新時代被鄙視就是因為太過「中國」,有學者認為這樣的被歧視現象,代表了許多中國前進過程中,急於擺脫對於「舊中國」落後、貧困的枷鎖,這種討厭「舊中國」的集體情緒移情到了河南人身上,讓「中原人」成為代罪的羔羊。
雖然今天的河南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一個「科技省」,全世界的 iPhone 據報導有 6 成都產自河南,但這個刻板印象還是深植中國人心,而被黑的還不只有河南人而已。
「相互歧視」是中華民族「悠久傳統」
如同台灣早期有「泉漳械鬥」、「閩粵械鬥」等分類對立,在對岸這種 9 成都是漢人的地方,種族不是把人分門別類的方法,畢竟舉國幾乎都是黃皮膚的漢人。地域成為分類的主要依據,而自古以來對地域的區別待遇其實屢見不鮮。
宋朝時出身北方的名相寇準就說過:「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到王安石時,這種地域差別更形成政治上的集團對立。王安石變法時支持的同僚幾乎都是南方出身,而反對的保守派清一色是北方人。司馬光就曾經用「跟福州人一樣險惡」來罵王安石,可見當時地域差別到了公然歧視某省人的境界。(到今天,上海的銀行也傳出過不放款給「福建人」的新聞。)
這種開地圖炮亂轟的還不只有臣子,連皇帝本人都會有這種地域歧視,乾隆就曾經說過:「浙江人習俗太浮躁,還和洋人做買賣,絕對會滋事。」他對江南大臣的讚美之詞,竟然是:「我覺得你很值得信用,不像江浙人。」這種不知道是褒是貶的稱讚也是讓人哭笑不得。
除了特定省份的刻板印象外,各省之間的互相歧視也不遑多讓。許多省也會用本省外省來劃分你我,也就是集體歧視外地人:不用說大家都知道的北京上海,且說對廣東人而言,非本省籍都是「北方人」,就連海南島都當成北方人。在福建的閩南人也會稱呼不講閩南話的漢人為「阿北仔」,跟台灣人說的「阿陸仔」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省內互打也是一大特色,比如在江蘇省就是代表,被長江切成兩半的江蘇,就有着富有的蘇南人瞧不起蘇北人的情況。提到江蘇,可以說是省內互斗的第一名。但這也有歷史緣由,蘇南蘇北基本上是不同民系,一直到元代都是不同行政區,到了明初才畫在一起變同省。
如果討論起中國,台灣人大多會從政治角度觀察,把中國包裝成一個整體看待。在台灣,每一篇探析中國的文章幾乎都是政治經濟層面,這是很可惜的。因為當代的中國還是有許多文化上趣味的觀點,如果試着用人文社會的角度看待,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視野。
下次遇到來自對岸的朋友,可以從對各地印象來聊聊,或許你會得到「東北人都很搞笑」、「南方人特別吝嗇摳門」、「冬至我們是吃餃子的」、「哪個省騙子特別多」、「小心新疆人賣切糕」等有趣的答覆,看到全然不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