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億5正規的嗎_能飛上天的醫院廣東造! 未來或代表祖國開展國際救援
,金羊網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粵衛信 薛冰妮 朱璐詩 高龍 鄧奕茂,
應急醫療隊在接受世衛組織評估時展示帳篷醫院及各種設備 記者 周巍 攝
廣東應急醫療隊迎來WHO的認證評估,未來或代表祖國開展國際救援
金羊網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粵衛信 薛冰妮 朱璐詩 高龍 鄧奕茂
一家可以塞在箱子里、能“飛”上天的醫院,會是長啥樣?或許很多人對此還完全無法想象,但它確實存在,就在咱們廣東,並且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一眼相中!
5月8日-9日,廣東應急醫療隊迎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認證評估。這家可以車載的移動醫院,也是裝進箱子里託運的“帳篷醫院”,有着大能量:有10輛專業特種大型應急救援車、56頂帳篷,擁有20張病床,能夠24小時運營,可自給自足14天。帳篷醫院正常運作后每天可完成7台大手術、15台小手術、每天接待門診病人100人次以上。
據了解,這支應急隊成立於2009年,是國內最早建立的應急醫療隊,也是廣東第一支接受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證評估的應急醫療隊,擁有216名應急救援隊員。接受應急救援任務后,將從216名隊員當中挑選出60名隊員參加救援。
8日下午,本報記者專程走訪了這家“可以飛起來”的醫院。一旦順利通過認證,未來它將有資格代表中國,到國外展開救援。
嘀一下芯片, 就能做智能檢傷
在廣州珠江南畔石榴崗一片空地上,50多頂印着中國衛生字樣的白色帳篷有規律地排列着,主要帳篷間互相連通。在參与救援時,這裏可以滿足60名隊員、20名住院患者14天的野外生活環境、能源補給及餐飲儲備(含清真與非清真兩類) 。
記者留意到,中間的帳篷入口設立了分診台,患者被送至此處時,會先戴上一個腕帶,這個腕帶里暗藏着一張芯片傷情識別卡。急救隊員通過手持終端“嘀”一聲激活芯片,就可錄入傷員的姓名、性別、受傷部位等基本信息。這是應急隊首創的电子檢傷一體化系統,還可以語音錄入、給傷口拍照、拍攝視頻上傳到指揮平台等。
“這樣可以保留原始的受傷資料,為後續的處理提供支持。”廣東應急醫療隊副隊長、省二醫副院長李觀明說。據悉,這張傷情識別卡戴在傷員的手腕上,相當於傷員的住院號,也是傷員在整個帳篷醫院接受的各類檢查、治療的唯一“身份證”。
便攜式設施,條塊化應對任務
帳篷醫院涵蓋了急救室、外科、內兒科、X光、B超、消毒室、手術室、急救復蘇病房、指揮中心以及廁所、隔離病房、太平間等設施;具備急救、檢驗、X光、心電圖、彩超、滅菌消毒以及自我保障功能。
進入帳篷醫院后,等待患者的將是智能化救援。李觀明表示,醫院已研發軟件,建立了預製模塊庫。一旦接到命令,會根據當時的災難相關疾病多發情況,從隊員里調出相應的人員。
比如到達地震等救援現場,骨折、顱腦損傷病人較多,地震模塊中設置了相應的骨科醫生;如果是水災,會側重選擇皮膚科、呼吸科等醫生進入救援隊伍。
在應急救援中,轉送重傷員是一項重大考驗,稍有不慎就會出危險。為此,帳篷醫院研發了小型的傷員生命體征監護儀,重量小於2公斤,在救援中醫護人員可以隨身攜帶。更重要的是監護儀可聯網,跟後方的指揮平台相連,實時傳送數據。這種遠程移動一體化生命體征採集終端可以對傷員的心電、呼吸、體溫、血氧、血壓、脈搏等參數進行實時採集。
應急救災或者戰爭醫療救援時,開展緊急手術是重大挑戰。在帳篷醫院的手術室,這裡有等離子空氣凈化消毒機,只需提前半小時開機,即可讓手術室達到手術要求;另外,便攜式麻醉機、便攜式自體血液回收機等,都能夠提供如大醫院一樣的手術保障。最值得一提的是便攜式制氧機,它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分拆、組裝,方便運輸,可以同時帶動6台呼吸機、麻醉機和5名患者吸氧,為應急手術提供了安全保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帳篷醫院里還有一個機器人“小白”,它主要待在隔離病房,只要連上4G網絡,它就可以正常運作。在遇到重大傳染病疫情時,醫生可以不進入隔離病房,而是通過“小白”為患者問診和交流。
專用容器收集,密封包裝運送
在帳篷醫院,記者注意到,急救室的病床旁邊的洗手盆下面有幾個白色的罐子,專門用來接水。
過去的應急救援中,醫療廢水往往直接排放。但是在這裏,醫療污水是專門收集起來,經過專門的凈水設備消毒、凈化后,達標合格后才能排放到環境中。
不單是醫療廢水,在帳篷醫院,所有的醫療垃圾、排泄物等都是分類收集,規範處理。醫療廢物用專用容器收集,密封包裝運送。傳染病病人排泄物單獨收集並且經過消毒處理。
此外,該院應急醫療隊注重災后居民創傷后的康復。專門配置康復治療師利用中醫手法複位、中醫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手段,緩解病人疼痛,提高病人功能障礙的康復,協助殘障病人儘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