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億5登陸網站_淺談城市化背景下暴雨內澇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近些年,由於極端氣象事件增多,城建區域不斷擴張,不透水面積增加,排水系統建設不完善等原因,導致了一系列“城市看海”的內澇災害問題,進而引發交通癱瘓、負面輿情,甚至還會造成人員傷亡,這都凸顯了城市暴雨內澇應對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從根本上了解造成城市內澇災害的原因,分析內澇防治中存在的問題,並採取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是各城市提升暴雨內澇災害應急防禦能力的關鍵。
01
城市暴雨內澇災害產生的主要原因
暴雨是指降水強度很大的雨,常在積雨雲中形成。我國氣象上規定,每小時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連續12小時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由極端強降雨天氣造成的城市內澇災害,主要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一是氣候變化引發的水循環變化。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降雨事件增多,且由於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工廠及車輛排熱、居民生活用能的釋放以及城市建築結構等綜合影響,致使城市熱島、雨島效應明顯,間接加大了城市極端強降雨平均強度和極端強降雨值。二是城市發展和建設引發的地面自然滯、蓄雨水能力降低。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量天然林地與農田被不透水路面、房屋等替代,暴雨產流增大,暴雨產流后在道路上快速行洪,在低洼處集聚,如若積水不能及時排除,則容易發生內澇積水。三是防洪排澇系統能力不足。部分城市老城區採用的是雨污合流的排水系統,常因排水能力不足、調度不協調等因素影響排水,且由於管理不善而造成建築垃圾或居民生活垃圾堵塞、淤積管道,也容易導致排水不暢,從而影響到極端強降雨天氣下排水系統能力的正常發揮。
02
城市暴雨內澇災害防治中的主要問題
地下空間治澇措施薄弱,安全隱患較大。城市地下空間相對封閉,自身重力排水及應急避難均較困難,在發生地下空間內澇的情況下,難以及時、快速、全面的獲得實時的淹沒信息,無法準確評估災情風險;且地下空間的澇災往往會引發包括觸電事故、供電故障和火災等在內的次生災害事故,嚴重阻礙和威脅着受災市民的逃生機會和生命安全。
排水系統與排澇系統缺乏有效的銜接。城市的管道排水和河道排澇系統往往是獨立進行設計。管道排水一般按照滿管重力流設計,要求設計條件下河道水位對管道排水不產生頂托;城市河道排澇是按照河道不漫溢設計,並未考慮河道水位對管道排水的影響。因此,在極端強降雨天氣情況下,管道排水與河道排澇系統會存在不銜接的情況,加重城市內澇災害的損失程度。
民眾對防洪排澇的減災意識不足。部分城市居民由於水患意識淡薄、防災減災常識不足、避險自救能力較差、對政府救援的依賴性較大等問題,易產生政府在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与防洪排澇減災行動中的不理解、不配合情況,以至於影響城市整體的防災減災效果。
03
城市暴雨內澇災害防治的對策建議
建立城市地下空間防洪排澇風險管理制度。明確建立城市地下空間防洪排澇風險管理制度,結合城市地形地貌、氣象水文、空間規劃等實際情況,從洪澇災害的危險性,承災體暴露性和易損性三方面進行災害風險評估,識別地下空間可能存在的洪澇次生災害鏈內部關係和關鍵環節,繪製災害連鎖性關係風險圖,為內澇災情預判評估提供參考基礎。
優化城市雨洪調度能力。綜合分析城市內澇災害特性,評價已建防洪排澇工程體系的防洪排澇能力,查漏補缺,適度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優化防洪排澇工程布局,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此外,制定和優化區域防洪排澇調度方案,綜合利用防洪、排澇和排水工程體系,通過蓄、截、攔、排、泄等多種措施聯合調度,減輕內澇災害對城市的影響,提高對雨洪資源的利用。
加強城市居民內澇災害危機宣傳教育。积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防汛防災知識培訓和教育,例如,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開展線上線下的防洪排澇宣傳教育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盡量使洪澇災害的防禦知識普及覆蓋到全民;此外,鼓勵市民群眾參与各級政府組織的防汛演練行動,促進民眾防災避災和自救互救水平的提升,進而逐漸降低城市內澇災害對市民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