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擴散!溺水急救法,要這麼用!
溺水急救,不能先控水!正確方法你掌握了嗎?
——訪《淹溺急救專家共識》主要撰寫人、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每年約有372000人死於淹溺,但溺水后迅速有效的搶救可能會挽救一條生命。2016年10月,我國發布首個淹溺急救指導性文件《淹溺急救專家共識》。該共識是根據美國、歐洲相關指南以及國際近年來的循證研究,並結合中國大陸臨床特點制定的。
你是否了解溺水急救的方法?急救中到底應不應該先控水?記者為此採訪了《淹溺急救專家共識》主要撰寫人、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
沒有呼吸不應控水
而應先做人工呼吸
“新聞中的溺水搶救方法是不規範的。”陳志開門見山地指出,“錯誤的方法會耽誤最佳救援時間,把人撈上來不能先控水,而是首先要判斷溺水者有無意識,是否還有呼吸。”
“如果沒有意識,應立刻撥打120急救電話,如果無呼吸或者僅有微弱的瀕死樣呼吸,應立即把其頭往後仰,抬起下巴,開放氣道,做2次至5次的人工呼吸,然後做30∶2標準心肺復蘇,即30次胸部按壓,2次人工呼吸。”陳志說,由於大多數淹溺者是在持續缺氧后導致心臟驟停的,因此實施單純胸外按壓的心肺復蘇(只按壓不通氣)並不能達到復蘇目的。
陳志還強調,控水倒出來的其實是胃裡的水。因為當溺水發生后,溺水者會反覆吞水,人在窒息前胃裡喝滿了水,而致命根本原因不是人喝了太多的水,而是水進入肺里,或者由於反射性喉頭痙攣引起窒息導致的人體缺氧。
“肺組織就像一塊海綿,水在海綿的微小縫隙里,是倒不出來的。”陳志說,想要這些水離開肺泡,讓肺部有換氣的空間,就是要通過開放氣道進行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壓,讓全身血流轉起來,把肺里的水帶到全身各處。
既然控水是不規範的做法,為何新聞中的溺水者被成功救活了呢?面對記者的疑問,陳志解答道:“事件中的溺水者應該是處於溺水‘假死’狀態,此時患者呼吸極其微弱,但是尚有脈搏,這種情況下,脫離水面後有的可以自行恢復,不能自行恢復的如果能夠給予及時的人工呼吸及心肺復蘇的搶救,也能很快恢復。如果溺水者被救上岸時呼吸和脈搏都已停止,控水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此外,對於一個失去意識的人來說,控水是存在風險的,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胃內容物倒流,若堵塞呼吸道,會造成窒息死亡。也就是說,對於有呼吸和脈搏的溺水者,不需要控水,對於沒有呼吸的溺水者來說,即溺水假死,應爭分奪秒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壓,延遲一秒鐘,預后都不一樣。但因不好判斷溺水者在水裡是不是存在心臟驟停現象,或什麼時間發生了心臟驟停,所以把人救上岸后應立刻撥打急救電話,同時採取開放氣道、人工呼吸的急救措施。
“萬幸的是溺水者被救上岸時沒有停止呼吸,如果採用正確的方法,這個溺水者會更早蘇醒。”陳志說。
錯誤方法五花八門
公眾急救能力不盡如人意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7000人因淹溺死亡,而在青少年意外傷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則成為頭號殺手,“事實上,有很多溺水者是被錯誤的急救方法耽誤的”。據陳志回憶,在他遇到的溺水急救的事件中,救回來的少,被耽誤的多。
陳志給記者講述了一件他遇到的真實案例。
幾個孩子在北京護城河邊玩耍,其中一個孩子不慎掉到河裡,熱心群眾把溺水的孩子救上岸后,沒有採取人工呼吸,而是為了控水,背着孩子頭衝下跑了十幾分鐘。等救護車趕到時,孩子已經沒有生命體征了。
“很遺憾,這個孩子被救上來得很及時,就是因為急救方法不正確,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陳志說。
“心臟驟停后,黃金救治時間為4分鐘至6分鐘。”陳志說,救護車平均趕到現場的時間為20分鐘,救護車5分鐘到現場的幾率是5%。因此,溺水救援第一目擊者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急救知識,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識別,可以充分彌補救護車到達現場前的救治空白期,但往往這段黃金救治時間都浪費掉了。
除了多種控水的方式,民間還有許多五花八門的溺水急救“土辦法”。陳志告訴記者,有的人把溺水者救上來后發現人已昏迷,就使勁掐人中,實際上掐人中會使溺水者下巴下收,與開放氣道的原則背道相馳。還有的人採取按摩耳朵、四肢的穴位,十指放血,熏艾灸等方法,這些方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顯然不能挽救溺水者的生命。
如果不幸落水怎麼辦?陳志說,如果是在平靜的水裡,如游泳池、水庫、人工湖等,一定不要驚慌,應充分保持放鬆狀態。人在放鬆狀態下會在靜水中漂浮起來,露出鼻子和嘴等部位,等待救援。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平靜水域,如果在湍流或海里,即使會游泳的人也很難掌握平衡,發生溺水。因此,一定要加強防溺水教育,遠離激流險灘,從根本上杜絕溺水的發生。
我國已發布專家共識
傳播仍需加力
溺水是青少年意外傷害致死事故的頭號殺手,然而由於錯誤的急救知識廣泛傳播,導致我國淹溺搶救成功率並不高。
“發布《淹溺急救專家共識》一來為了消除公眾對於溺水急救的諸多誤解,為公眾教授正確的急救方法;二來為了解決急救專業上的爭論。”陳志作為該共識主要撰寫者對記者說,“溺水急救方法在專業圈中仍存在爭議,哪怕是急救專業人員,也不一定完全掌握正確的方法。”
關於現場急救部分,該共識提到,淹溺時,第一目擊者在早期營救和復蘇中發揮關鍵作用。上岸后,應立即清理患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規手法開放氣道,不應為患者實施各種方法的控水措施,開放氣道后應儘快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
據了解,由於改進了急救系統,美國淹溺死亡率已從2000年的1.45人/10萬人降低到2016年的1.26人/10萬人。陳志坦言,《淹溺急救專家共識》發布后,我國近年來公眾急救知識水平確實得到了提升,但急救畢竟是一門操作技術,不僅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還需要熟練操作。他認為,我國目前關於溺水急救方法的推廣力度還應繼續加大,首先要規範各地急救培訓人員的認知和技術,並在此基礎上向公眾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同時提高培訓課堂的質量。急救培訓涉及生命,各地衛生行政部門應承擔起急救培訓的管理職責,同時各急救中心、醫療機構、紅十字會等應在衛生行政部門的專業指導下大力開展民眾的急救培訓普及工作,提高我國的民族急救素養。
防溺水兒歌
陳志
水深切勿急下水
水淺同樣有危險
兒童溺水在瞬間
大意往往釀隱患
溺水未必喊救命
掙扎異動快發現
溺水自救如何做,青島紅十字搜救隊隊長李延照這樣說——
不慎落水先閉氣
溺水應急救援到底應該怎麼做,記者採訪了有着豐富水域救援經驗的青島紅十字搜救隊隊長李延照。
溺水存活幾率很小
“說實話,溺水之後能夠存活的幾率非常小。”李延照說,人救上來還有呼吸,迅速啟動緊急醫療服務系統,排除口腔異物注意保暖就行;救上來已經沒有呼吸了,這種就要先做人工呼吸,清除口腔異物,打開氣道,先給五口氣,然後迅速進行心肺復蘇(以下簡稱CPR),現在的急救指南已經不進行控水這個環節。控水是我國民間比較傳統的一種溺水急救方法,但控水確實不能被稱為“教科書式的救援”,通常控水救活的人通過CPR也是可以救活的。
李延照反正強調,人溺水之後,存活幾率小之又小。在多年的救援過程中,救活的基本都是落水后不斷喝水,一直喝到窒息昏迷狀態,這種情況一旦救撈出水迅速實施CPR,救活幾率相對大得多。還有一種是進行CPR后,會看到口腔、鼻腔出現紅色血沫樣物質,這種情況通常都是落水後用鼻腔呼吸,導致水從呼吸道進入肺部,造成臟器重大損傷,這種情況救活的幾率幾乎為零。
按照美國心臟協會最新標準來說,對於溺水,救上來之後不用控水,直接做人工呼吸,然後做CPR,這是最有效的急救方式。當然,應急救援雖然理論講起來千篇一律,但在現實中的情況千差萬別,只要是建立在安全基礎上快速有效的救援方式,就是好的,不能一概而論。
家長監護一定要做好
如何預防淹溺事件的發生,需要注意的事項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務必遵守安全提示要求,老人、傷殘人士和孩子在沒人照顧的情況下要遠離水邊。尤其是小孩,家長一定要加強看護。我們每年都會遇到多起兒童溺水的事件,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家長監護不力,可能低頭玩一下手機,人就不在了。
李延照介紹,在和孩子做防溺水交流時,他一般會從密度說起,就是水的密度和人的密度,引發孩子們對理論的興趣,再說方法。如果孩子不慎落水,大聲呼救可能會帶來嗆水等隱患,他喜歡告訴孩子的方法是閉氣,就是首先要做到的是屏住呼吸,這樣我們的胸腔積蓄空氣後會形成一個“氣囊”,能給自己帶來短暫的幾十秒安全漂浮時間,這一方面增強了自身的浮力,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迅速冷靜下來,冷靜下來以後要做的就是用嘴巴快速吐氣、快速吸氣,始終讓體內有留存的空氣,保持身體可以在水上漂浮,然後再做揮手求救或划水自救的動作。如果是呼喊求救,會把胸腔里的空氣排空,人容易迅速沉入水中。
能救命的知識:關於夏季溺水的那些事
每年的寒暑假期,都是幼兒和青少年發生意外的高發時期。特別是暑假時,溺水死亡事故佔了非常大的比例。
調查显示,發生溺水的孩子主要不是因為游泳而引發溺水,更多的孩子是由於不慎跌入水中致死。據相關數據显示,我國溺水人群,以幼兒和青少年為主。
如何識別溺水者
我們在太多的影視劇中看到演員誇張的溺水表演:手舞足蹈、水花四濺、表情誇張、大喊大叫……其實,如果現實中真的看到這種情況,你還真不用太着急,不管真假溺水,至少他現在還能喊叫、揮手、甚至站起身來,情況一定不算危急。
過了這個階段就會出現真正的“溺水反應”:雙手只能盡量往下划水來保證口鼻部在水面上,這個時候就不可能再進行大幅度的掙扎以及呼救了。手腳都在水面下拚命划拉着,鼻子跟嘴一會兒能浮上來一會兒又沉下去也發不出來聲音。這種情況最危險、也很容易被其他人忽略,從而導致沒能及時進行救助。
如果你帶孩子去游泳,時刻都要注意孩子的表情,一刻也不要把目光離開,發現苗頭不對,立即施救。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游泳池救生員身上,因為有時候救生員的視線也存在盲區。
水中遇險怎麼辦
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最好不要去戶外野遊,即便邀約了小夥伴一起前往也存在一定危險。因為野外水域環境複雜,難免發生抽筋、水草纏身、遭遇旋渦等事件。這種時候最要緊的是保持冷靜,按正確方法解決。否則,越是驚慌失措、手忙腳亂,情況只會越糟。
●抽筋
抽筋即肌肉痙攣,首先應保持身體的平衡,吸足一口氣,仰卧在水面,然後用手握住抽筋小腿的腳趾,用力向身體方向反覆扳動,直到抽筋消失。這樣的目的是要讓痙攣的肌肉伸展、鬆弛下來。
●水草
如果被水草纏住,首先不要慌亂,應馬上採取仰卧位,試着自己解脫。切不可踩水或亂蹬,否則會被纏得更緊。一旦解脫,再用仰泳方式順原路慢慢退回,不可用蛙泳的蹬姿,防止再次被纏。
●漩渦或暗流
有漩渦的地方,水面一般常有垃圾、樹恭弘=叶 恭弘打轉等現象,一旦發現,應盡量遠離。如已經接近,切不可直立踩水或潜水,應平卧水面,沿着漩渦邊緣奮力游出。因為漩渦邊緣處吸引力較弱,不容易捲入面積較大的物體。
●溺水
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一旦在水中發生意外,首先最要緊的是保持鎮靜,千萬不要手腳亂蹬拚命掙扎,這樣只會使體力過早耗盡,身體更快地下沉。也不要大喊大叫,否則會發生嗆水導致昏迷。
正確的自救做法是,盡量用嘴吸氣、用鼻呼氣、以防嗆水。然後以平靜的心態等待救援者到來。當救助者出現時,絕對不可驚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聽從他的指揮,讓他帶領溺水者游上岸。否則不僅自己不能獲救,而且會危及別人的性命。
如何搶救溺水者
搶救溺水者是一個有危險的技術活,施救者必需量力而行,沒有救助經驗的人,即便會游泳,也不宜貿然下水救人。更不贊成未成年人盲目下水施救。否則,不僅救不出溺水者,還可能搭進去自己的性命。
發現有人溺水,首先應向有人的地方高聲呼叫,立即撥打報警電話,並撥打120急救電話,盡量獲得更多人的幫助。儘快找到救生圈、木塊等漂浮物及長繩、竹竿拋給落水者。不推薦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如實在沒有可用物資,可把長褲在水中浸濕后紮緊褲管,抖動充氣再紮緊褲腰,拋給落水者。讓溺水者能暫時將頭浮出水面呼吸,贏得救援的時間。
溺水者被救助上岸后,及時有效的現場急救、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不管有無呼吸,都應該撥打120送醫。沒有呼吸就立即心肺復蘇,而不是浪費時間控水。不經正確急救的任何做法,都會延誤最佳的搶救時機。
網傳“乾性溺水”概念已被淘汰
有一篇網文中說,美國一名4歲的小男孩與父母去游泳,整個過程,爸爸寸步未離,完全沒有意外發生。然而當晚孩子上吐下瀉,送到醫院后孩子離開人世。醫生給出的死因是:乾性溺水。
就是這篇毫無科學依據的網文,讓許多經常帶孩子游泳的年輕父母產生了極度的驚恐,兩三天後還在擔心孩子會不會在家裡“乾性溺水”。
其實,乾性溺水和濕性溺水是多年前使用的不夠嚴謹的概念。自2002年世界溺水大會召開后就淘汰了這兩個容易引起誤解的概念。
所謂的乾性溺水,是指因溺水昏迷后,雖經心肺復蘇及除顫等搶救手段復蘇,但仍導致了遲發性的肺水腫或者顱內壓升高等后遺症。如果本來沒發生溺水,就根本不存在這種問題。
因此,只要孩子游泳過程是正常的、沒有發生任何淹溺和搶救過程,家長就完全不用擔心游過泳兩三天後孩子會不會“淹死”?聽起來這是很可笑的事情,但真的存在,我就遇到過朋友的提問:昨天我帶孩子去游泳了,她當時嗆了口水,後來沒事,會不會“乾性溺水”啊?這樣的擔心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